5068儿童网
导航

孩子的叛逆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会叛逆

时间:2014-11-28 15:16:17 作者:fby

  随着孩子的长大,孩子对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之后,对于父母的言行有了自己的看法,不再言听计从,产生叛逆心理,尽管形成独立思考了,但是却对父母造成很多困扰。为什么会叛逆?多大程度上的叛逆是合适的?怎样安然对过叛逆期?如何引导孩子走过叛逆期?父母心里一直有这么多的疑问。下面小编带各位父母来解决这些问题。

  心理模式的发生和转变:

  1、在婴幼儿时期,由本能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构成心理模式,由于在基本认知功能形成阶段,主要行为是接受和模仿。似乎对什么都好奇,东张西望,婴儿模仿能力很强,但是并不知道什么意思,也没有“你”“我”之分。偶尔会笑和哭,哭笑也是本能性的,有几种情形会触发笑,几种情形会触发哭。

  2、当孩子两岁左右,开始认识“你”“我”的概念,于是有了占有欲,什么是自己的,什么是别人的,并且逐渐发展出交换概念。对于不同人区分对待,对父母产生依恋。

  3、当孩子再大一些后,就会对不同事物表现出好恶,有了选择。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探索、希望得到。好奇心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重要驱动力,也是学习技能的重要驱动力。孩子能够不厌其烦地摆弄喜欢的玩具,从中训练活动技能、建立空间、颜色、形状等概念。

  4、注意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。逻辑思维是在主动注意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。孩子开始学会观察,因为水滴到纸上所以纸湿了;因为我按了开关所以灯亮了。逻辑思维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,形成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

  5、原因探索。经常会问很多“为什么”,尝到逻辑思维的威力,并努力建立一个理性的思维世界。于是兴趣大增,什么都要问,并且与父母交流。这个时期,还是对父母的崇拜和信任达到最大值。

  6、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主张。当孩子到5、6岁的时候,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,这代表孩子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自信程度。比如有一天孩子说我要自己一个人睡,我要自己做算术题,我要自己洗衣服。要求自己做是独立性的表现,人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,当觉得自己有能力的时候,就会表现出来,做好了,就会非常得意。这种自我激励作用促使孩子走向独立。

  7、开始违抗家长的命令。父母说该睡觉了,孩子却说“不,我还要玩一会”,父母给孩子夹菜,孩子说我要吃那边一个。违抗命令成为一种尝试行为,这是创造性的开始,通过违抗命令看看还有什么可能性,看看家长会有什么反应。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调皮,经常做出一些让家长无奈的行为,将颜料弄得到处都是,还乐此不疲。至此我们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叛逆了。

  从对物品的探索到对父母态度的探索,探索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因,探索也造成了很多损失和矛盾。引导孩子的原则是让孩子顺利、尽快完成阶段能力构建,充分获得阶段能力,并为开启下一阶段打下基础。心理的过早开发不是好事,但是一个阶段完成后开发下一阶段,就是瓜熟蒂落,是顺理成章的好事。过度开发比如过分贪玩也不好,这种失衡可能给整个成长期的教育带来困扰,甚至停滞在某一阶段不能自拔。控制的核心就是在恰当的阶段输入恰当的训练量,这也如同人吃饭,过饥和过饱都是有损健康的。

  8、困扰期。逆反期之中、之后,就是困扰期,这种心理的激荡几乎是相伴而生的。由于逆反,孩子经常遭受挫折,家长一方面要承受孩子的叛逆,一方面又要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带来的问题,此时家长处于痛苦之中,唯有在爱作用力下才能够胜任此等重任。在孩子逐渐成熟时,也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,孩子逐渐不再叛逆,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。

  孩子叛逆是心理成长的必经阶段,应该以平常心对待,也应该积极应对,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,否则就会造成与孩子的矛盾,如果过分压抑孩子,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,而过度纵容,甚至会造成很多危险。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能做的,伴随孩子安然度过探索与挑战阶段。

相关推荐
图文精华更多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