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68儿童网
导航

学龄前儿童学会4大规矩 分内事情要自己解决

时间:2015-03-21 11:35:53 作者:小崔

  都说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了,因此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,他们的规矩,最终被孩子模仿成自己的习惯。因此家长朋友们在日常行为中一定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哦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。

  1、不可以有粗野行为

  把泡泡糖黏在同学的凳子上、用玩具蛇吓唬女同学、抢夺他人的玩具、说粗话打架……究竟哪些是粗野行为呢?专家分析,采用暴力行为和言语恐吓,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,就是典型的粗野行为,这类行为一定不可取。

  我们建议,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粗俗言行,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明辨是非,告诉他“这是不好的行为,要挨批评。 ”其次,大人要引导孩子思考:为什么不可以这样, 如果要达到目的,有没有其他改进的措施?当孩子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,大人要及时给予肯定,并举一反三教给孩子处理同类型的事件,加深他对“粗野行为”的理解,学会正确应对的方式。

  我们认为,之所以将杜绝粗野行为作为学龄前孩子必学的首要规矩,是因为这是成长期的孩子在没有遇到指引前,为解决问题都会产生的原始意识。如果帮助孩子树立这一规矩,他就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。等他成人后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,变得更加理性、为他人着想。

  2.分内的事情自己解决

  同样是四岁的孩子,有些吃饭、穿衣、整理书包都依赖大人,而有些孩子已经开始照顾弟弟妹妹。有些家长总是以为:孩子还小,生活自理能力差点没关系,他大一点自然会学会。当孩子今天说自己上厕所,明天要妈妈帮忙时,大人并未在意;孩子主动要求报的兴趣班,去了不到一星期就耍赖不好玩,大人也并不劝阻。儿童心理研究者认为,父 母的态度,将纵容孩子习惯性地将分内的事情当“甩手掌柜”。

  由此分析,当孩子两三岁时,就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个观念: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,自己做的决定要承担后果。 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,父母应该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并克服。长此以往,孩子会学习理清“分内事”和“分外事”,会主动接受“分内事”,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、耐性的良好时机。

  “我们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辈,就怕孩子吃苦头。四五岁了还要抱在身上,出趟门几个大人包里不是吃的就是玩的,这会让孩子的概念和思维混淆,他会认为 '服务’是他应该享受的。 ”我们认为,针对容易退却、做事虎头蛇尾、爱推脱责任的孩子,一定要加强他们“自己事自己动手”的意识,这对他们今后的职场竞争非常有帮助。

  3.“先来后到”是 天经地义的事

  在幼儿园时,不服从老师的分配,也不管园里的纪律,见到喜欢玩的、喜欢吃的,上来就抢,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“排队守秩序”一课上败下阵来的。

  在家庭环境中受“独我意识”熏陶, 家长一味让孩子优先,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,觉得自己高人一等,在集体环境中不容易交到朋友,团队协作上也容易一意孤行。我们 建议家长给孩子立下规矩,要求他们时时遵守“先来后到”的规则,一家人吃饭时先到者先动筷,后来者只有“没菜吃”;早起上厕所、洗漱也是先到先得,让孩子尝尝 “憋尿”等待的滋味……小小的惩罚能帮助孩子形成 “先来后到”的习惯,还能避免自私,形成平等交往的观念。

  4.无论是谁 做错事都要道歉

  我们常常看到,年幼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、衣服,除了哭闹,就是对大人拳打脚踢;大人不小心破坏了他的东西,觉得“孩子没关系,不用道歉”;因此当孩子们犯错了,也会轻易原谅他们。

  家长对犯错的孩子过于“宽容”,会让孩子觉得“做错事没什么,反正都会原谅我”,孩子没有了约束,难免会为所欲为,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。 其实,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理了,要趁此时教育他“无论是谁,做了错事就要道歉,这样才能被大家喜欢。 ”与此同时,父母犯错了,也不能碍于大人面子而不跟孩子道歉。 只有以身作则的父母,才能教出懂礼貌的好孩子。

  孩子不守规矩 父母责任大 !孩子身上的毛病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不当。当孩子有不守规矩的行为时,实际上是父母的教养行为出了错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一部分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,子女却被“惯坏了”。有些年轻家长标榜“民主”,凡事和孩子讲道理,但不“明示应该怎么做”,结果年幼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,过于民主的环境反而使其固执、任性、为所欲为。

  奖惩过度,也是当代家长容易出错的教育方面。 为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,父母坚持“棍棒出孝子”和“以赏代罚”,都会让孩子走入极端。比如孩子爱撕纸,家长只要制止就可以了,如果说“只要你不撕纸,就带你去吃肯德基”,这样的方式无疑会让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故意捣蛋。

相关推荐
图文精华更多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