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68儿童网
导航

我们这样过春节 盘点那些不能忘的春节习俗

时间:2016-02-04 15:04:42 作者:kina

   猴年近在眼前,大家都还知道怎么过春节吗?那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家人团聚,一起吃个年夜饭的事儿哦。春节可是咱们中国族传统的节日,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,要时刻牢记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文化,并且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。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吧。

  春联

  最需要的是文化功底

  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过年写春联、贴春联,大概最能显示春节的文化含义了。从前的春联,首先要有一笔拿得出手的好字,还要有些文墨功底,不然,岂不贻笑大方?即便自己不会写,只要走到集市、街头,或者望望四周邻居,总有代笔的,不仅代写,还代出构思,尽管雷同的不在少数,但多少还和自己家的境况沾点边。

 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,而对联,雅称“楹联”,言简意赅,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,表达出汉语的独特意蕴。春联与其他对联不同的是,内容都要包含些辞旧迎新、祝福来年之意。当然,30多年前,春联的时代气息也很浓郁,从一副副春联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走向和政治气候,各个年代组成的春联,就是一卷鲜活的政治生活史。

  春联也是过年中始终不曾衰落的年货。无论什么样的时代,春联都没有缺席。不过,近些年的春联多是电脑制作,大量批发,网上订购,街摊或店内零售,文化内蕴渐渐不支。临近春节,还没等你想到贴春联呢,物业服务已经将批发的春联贴到了楼道门口、电梯门口;每次打开家门,不管自己家是个什么境况,一副新春联已经为你换去了旧的。省事虽说省事,服务尽管到家,但千篇一律是这些春联的特点。

  现在的春联还有多少是自己下笔,没有统计,但构思已经无需费力,网上一点击,各种应时应景的春联模式扑面而来,内容随意取舍。其实,在网络、微信日益发达的今天,春联是否需要贴出来都已经不再重要了,作为一种节日祝福,很多人向你传递的春联,只要在电脑和手机上过目即可,一下子收到几十副,谁还有工夫再去写在纸上?

  春节年年过,周而复始,春联的内容好像也已经黔驴技穷,鸡年不能不“金鸡报晓”,马年肯定要“马到成功”,羊年多半会“三阳开泰”,猴年自然是“猴舞金棒”。不讲十二生肖的,无非就是福寿、财源、吉祥、平安,再加万事兴、喜临门、富贵家而已。

  如今,回过头来看春联,最需要的是文化功底,书写的功夫、构思的技巧、知识的积累,缺一不可,少了这些,春联就近似于标语,贴与不贴,都无所谓了。

  年夜饭

  舌尖上的年味儿

  “打一千,骂一万,三十晚上吃顿饭。”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,说的是年夜饭是咱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一顿饭,寓意团圆,寄托希望。

  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,传统文化正不可避免地遭遇过去时与现在时的时态转化,但春节,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,仍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。屋檐下挂着的那一块块金黄的腊肉,父亲珍藏了一冬的那坛老酒,母亲张罗年夜饭时被炊烟映红的脸庞,举起酒杯时那一句“孩儿啊,回来啦”,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对年味儿、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与最厚重的情感依托。

  围炉话团圆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,年夜饭不是简单一餐饭,是浓厚的亲情。老人家看儿孙满堂,晚辈敬父母身体安康,一家老小共叙天伦。一年当中忙忙碌碌,来不及说的话,说不完的牵挂与嘱托,都在这餐饭里慢慢聊,一点点补上。年夜饭,总是希望家里的大大小小、老老少少都齐聚一堂的,即便是有人实在赶不回来,家人们也会为他留一个位子、摆一副碗筷,寓意一个也不少,合家欢。

  年饭有讲究,品的是文化。吃馄饨,取其开初之意,意思是粮食满囤。除夕夜,十二点钟声敲响时吃饺子,取其新旧交替,子时来临之意。长寿面预祝寿长百年、吉祥如意,年糕寓意年年高升。菜品更是五花八门,五福临门、三阳开泰、鸿运当头、欢乐今宵、年年有余、好运当头……每一道菜都不简单,好兆头、新希望。

  年夜饭里还能折射出岁月变迁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物资供应还相对匮乏,大多数副食品凭票供应。因为供应有限,所以临近春节,家家户户都让孩子们起早排队去购买。到了八九十年代,集贸市场出现,年夜饭菜肴的种类渐渐从贫乏走向丰富,年夜饭里少不了鸡鸭鱼肉。如今,年夜饭又有了新风尚,将厨师请到家里,或者索性直接在网上订购,也成了不少年轻人时下的新选择。时光荏苒,变化的年夜饭中,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,国家的飞速发展。

  有人说,年夜饭变了,变的是形式,也有人说,年夜饭没变,没变的是味道。是的,在变与不变中,我们感受到的,是这一桌饭菜中凝结的亲情与乡情,寄托的慰藉与希望,沉淀下来的最深刻、最朴素的乡愁。

  回家吧,一起回家,哪怕穿越大半个中国,与家人吃顿年夜饭。

  放鞭炮

  一个正在破解的难题

  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,说起过年,古往今来都少不了爆竹。爆竹就是鞭炮,噼里啪啦,呼啸升空,在鞭炮声中,从声音到视觉,人们感受到过年的喜庆、欢腾,除夕夜一旦鸦雀无声,大家就好像缺了什么。没有这些满眼的烟花,如何除旧?失去这些震耳的鸣响,何以布新?

  大约是生活开始好过以后,每个人、每个家庭,鞭炮不但放得越来越多,而且越来越响。30年前还只有二踢脚、小鞭,可后来,可谓应有尽有,品种从单一的爆竹发展到组合盆花类、喷花类、吐珠类、线香类、火箭类、旋转类、旋转升空类、玩具类、日景类、冷光类、烟雾类、摩擦类、礼花弹等等五花八门的烟花。而且家家还比着放,从除夕到正月十五,一入夜晚,漫天都是礼花。

  什么事情都不能多,一多就成了问题。烟花爆竹放得太多太猛,污染环境不说,还会伤人伤己,引发火灾。而且,我们还没达到那种自己燃放,然后自己有意识去清扫的公德水准。次日清晨,满眼都是烟花爆竹垃圾,看着清洁工劳累的身影,确实于心不忍。有人以交通事故为例,认为不能因为有了车祸就可以不要交通了,但这完全是两码子事,交通是生活的必需,烟花爆竹却未必。

  30年前曾有个提议,说是能不能用录音里的鞭炮声取代现实中的燃放,于是出现了鞭炮盒带,但响应者寥寥无几,大概听听声音与大放特放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后来有的地方又出现了禁放的规定,但遭到激烈反弹,最终不得不取消了事。限放在许多地方已经施行有年,可在允许燃放的时间段和区域内往往更为夸张。少放烟花爆竹曾是多少年间的呼吁,但少放只是道德诉求,没个标准,还要依靠每个人的自觉,所以收效并不显著。

相关推荐
图文精华更多+